1.七股潟湖 2.紅樹林 3.溼地生態 4.黑面琵鷺

七股潟湖


位於台灣台南縣七股鄉境內,為台灣第一大潟湖,在地人稱為「內海仔」。北起陸連沙洲青山港汕、南至頂頭額汕,西以離島沙洲網仔寮汕與台灣海峽相隔。計三個沙洲、二個出海口。其水域面積因漲退潮而有差異,面積約1,100公頃以上。
功能

  1. 防洪抑澇與調節洪水:潟湖能吸收和儲存洪水、調節水位,阻緩洪水速度,減少災害。潟湖若被大量開發,那就少那份的屏障。
  2. 漁場生產功能:七股潟湖是陸上魚塭跟七股海域的緩衝水域,波浪與海流較外海穩定,這樣就擁有了多樣性的環境跟資源。
  3. 具有遊憩價值:因為蘊藏豐富的物種,所以會是個天然的自然教室,可以搭配賞黑面琵鷺、七股鹽山、洋香瓜、現撈海產等等,已經具有生態旅遊的功能了。
  4. 野生動物棲息地 :有很多的水生植物和昆蟲,還有許許多多的魚、蝦、貝類,以及到此覓食的鳥類。
  5. 淨化水質:潟湖跟溼地有過濾污染物的功能,而且可以保存水中的養分,使水質得以淨化。

生態資源

  1. 植物型浮游生物:豐富的植物性浮游生物,其中最多的是矽藻佔存量88%以上,而渦鞭毛藻及藍綠藻出現較早,大型海藻類以綠藻類最多。
  2. 動物型浮遊性生物:七股鄰外海之浮遊動物,共有八大類之浮遊動物,除了夜光蟲外,依優勢順序為橈腳類,毛顎類,水母類,端腳類,魚卵類,稚魚及其他。
  3. 低棲動物:以蟹類為主,其次為端腳類的扁跳蝦,其他還有像無脊椎動物中,以綠牡蠣為最多,其次為樹叢苔蟲和蚵螺。

魚種
在七股潟湖裡有很多高經濟價值的魚種,包括有烏魚、虱目魚、黑鯛、灰鰭鯛魚、黃鰭鯛、點籃子魚(星臭肚子魚)、褐藍子魚、瑪拉巴石斑、竹針魚(竹梭)、黑星銀(邊身鼓)、火斑笛(赤筆仔)、單斑笛鯛(黑點仔)等,都是在七股潟湖裡面屬於高經濟價值裡的高經濟價值的魚種。

漁業活動

  1. 牡蠣養殖:在1959年時,一般還是以插竹式為主,養殖面積已經到達六千兩百公頃,年產量到達四千四百公噸。到了1960年以後,養殖技術發展成平掛式,然後慢慢的再改竹架垂下式跟竹棚垂下式養殖。在1970年,養殖面積已經到九千七百公頃,年產量已經到達一萬三千公噸。1971年以後,台灣水產試驗所,曾在澎湖試驗深水延繩法跟深水竹筏法災水深6公尺以上的海區,將蚵串掛在浮筒之間或浮竹管及塑膠管架上養殖。在七股潟湖中的蚵架又是另一種風情,隨著水深的不同發展出浮棚、吊棚、倒棚三種養蚵的方式。
  2. 定置網:定置網是早期漁民捕魚方式之一,目前在台南縣境內的排水溝渠、溪流、七股潟湖內及沿岸海域,都可以看到。但因沿岸資源減少,魚貨量減少,除近海使用的新型與大型定置網之外,沿岸定置網已大幅衰退。七股潟湖定置網捕獲的魚種較多,但經濟性的魚類出現比例則較低,由潟湖出海口處捕獲具有成熟腺之母魚,如烏魚、灰鰭鯛、黑鯛及環球海鯛等,顯示七股潟湖為重要經濟型魚類產卵場所之一;冬季之捕獲則以鰻魚為主。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8%83%E8%82%A1%E6%BD%9F%E6%B9%96&variant=zh-tw

 

台灣紅樹林

生長條件
紅樹林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一種沿海沼澤的植物群,於全球南北緯二十五度間的河口及海灣,地區主要由紅樹目的常綠灌木組成,一般生長在潮汐與海浪比較弱的海灣里,非常適應潮間帶缺氧和鹽量高的土壤。

重要性

紅樹以凋落物的方式,通過食物鏈轉換,為海洋動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發育環境,同時,由於紅樹林區內潮溝發達,吸引深水區的動物來到紅樹林區內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由於紅樹林生長於亞熱帶和溫帶,並擁有豐富的鳥類食物資源,所以紅樹林區是候鳥的越冬場和遷徙中轉站,更是各種海鳥的覓食棲息,生產繁殖的場所。
紅樹林另一重要生態效益是它的防風消浪、促淤保灘、固岸護堤、淨化海水和空氣的功能。盤根錯節的發達根系能有效地滯留陸地來沙,減少近岸海域的含沙量;茂密高大的枝體宛如一道道綠色長城,有效抵禦風浪襲擊。
紅樹林的工業、藥用等經濟價值也很高。

 

台灣的紅樹林原有6種,現存4種;主要分佈在西部沿海各河口附近。由於高度的開發,使得紅樹林遭到相當程度的破壞。淡水河沿岸(臺北縣淡水鎮)、中港溪出海口(苗栗縣竹南鎮)及四草(臺南市安南區)等地有較集中之族群。其中淡水河口是全世界緯度最北的紅樹林自然分佈地點;水筆仔是紅樹林自然分佈緯度最高的種類。

  • 水筆仔(紅樹科):數量多,耐寒性較高,主要分佈於台灣中北部、四草則有觀光用途的人工栽育種。為知名度最高的一種。
  • 五梨跤(紅樹科):數量不多,只分佈於四草一帶之潟湖。
  • 海茄苳(馬鞭草科):分佈廣,主要分佈於台灣中南部。
  • 欖李(使君子科):數量不多,只分佈於台南市安南區的四草潟湖。
  • 紅茄苳與細蕊紅樹(紅樹科):臺灣已絕種。原分佈於高雄市的潟湖,1969年高雄港進行第二港口修建時遭清除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A%A2%E6%A0%91%E6%9E%97

 

溼地生態


濕地是位於陸生生態系統和水生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性地帶,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環境下,生長著很多濕地的特徵植物。濕地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地,擁有眾多野生動植物資源,是重要的生態系統。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遷徙離不開濕地,因此濕地被稱為「鳥類的樂園」。濕地強大的生態淨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腎」的美名。
在人口爆炸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壓力下,20世紀中後期大量濕地被改造成農田,加上過度的資源開發和污染,濕地面積大幅度縮小,濕地物種受到嚴重破壞。
為保護濕地,保護濕地中的豐富物種,1971年2月2日建立了全球政府間保護公約濕地公約。到2004年10月為止已有超過141個成員,1387塊濕地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分類

濕地基本分五大類:近海及海岸濕地、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庫塘。

  • 近海及海岸濕地
    • 淺海海域:低潮時水深不足6米的永久性水域,植被蓋度30%,包括海灣和海峽。
    • 潮下水生層:海洋低潮線以下,植被蓋度30%,包括海草層、海洋草地。
    • 珊瑚礁:由珊瑚聚集生長而成的濕地,包括珊瑚島及其有珊瑚生長的海域。
    • 岩石性海岸:底部基質75%以上是岩石,蓋度30%的植被蓋度的硬質海岸,包括岩石性沿海島嶼、海岩峭壁。
    • 潮間沙石海灘:潮間植被蓋30%,底質以沙、礫石為主。
    • 潮間淤泥海灘:植被蓋度30%,底質以淤泥為主。
    • 潮間鹽水沼澤:植被蓋度30%的鹽澤。
    • 紅樹林沼澤:以紅樹植物群落為主的潮間沼澤。
    • 海岸性鹹水湖:海岸帶範圍內的鹹水湖泊。
    • 海岸性淡水湖:海岸帶範圍內的淡水湖泊。
    • 河口水域:從近口段的潮區界(潮差為零)至口外海濱段的淡水舌鋒緣之間的永久性水域。
    • 三角洲濕地:河口區由沙島、沙洲、沙嘴等發育而成的低沖積平原。
  • 河流濕地
    • 永久性河流
    • 季節性或間接性河流
    • 泛洪平原濕地:河流泛濫淹沒(以多年平均洪水位為準)的河流,兩岸地勢平坦地區,包括河灘、泛濫的河谷、季節性泛濫的草地。
  • 湖泊濕地
    • 永久性淡水湖:常年積水的海岸帶範圍以外的淡水湖泊。
    • 季節性淡水湖:季節性或臨時性的泛洪平原湖。
    • 永久性鹹水湖:常年積水的鹹水湖。
    • 季節性鹹水湖:季節性或臨時性積水的鹹水湖。
  • 沼澤濕地
    • 蘚類沼澤:以蘚類植物為主,蓋度100%的泥炭沼澤。
    • 草本沼澤:植被蓋度30%,以草本植物為主的沼澤。
    • 沼澤化草甸:包括分佈在平原地區的沼澤化草甸以及高山和高原地區具有高寒性質的沼澤化草甸、凍原池塘、融雪形成的臨時水域。
    • 灌叢沼澤:以灌木為主的沼澤,植被蓋度30%。
    • 森林沼澤:有明顯主幹、高於6米、鬱閉度0.2的木本植物群落沼澤。
    • 內陸鹽澤:分佈於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鹽澤。由一年生和多年生鹽生植物群落組成,水含鹽量達0.6%以上,植被蓋度30%。
    • 低熱濕地:由溫泉水補給的沼澤濕地。
    • 淡水泉或綠洲濕地。
  • 庫塘
    • 為灌溉、水電、防洪等目的而建造的人工蓄水設施。

作用
濕地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濕地的生態作用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 濕地具有強大的沉積和淨化作用。流水進入濕地後,各種物質隨水流緩慢而沉積,成為濕地植物的養料,其中的有毒物質被迅速分解。
  • 濕地物種十分豐富,生物多樣性中蘊藏著豐富的遺傳資源,在科學研究中都有重要地位。
  • 濕地具有巨大的景觀價值,九寨溝、洞庭湖、鳥島等都是著名的濕地風景區,自然風光與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是巨大的旅遊特色 。
  • 濕地中含有大量的水,在水的生態循環中具有重要作用:
    • 濕地參與地下水的交流,可以涵養地下水、調節地表徑流,對防止乾旱和洪澇有重要影響。
    • 濕地能防止海水入侵,減輕沿海土地的鹽鹼化和枯水期海水向內河的倒灌 。
    • 濕地可以保護海岸,防止侵蝕。熱帶和亞熱帶的紅樹林防止海岸侵蝕的作用最為明顯同時還有防風作用 。
    • 濕地的水分小氣候有影響。乾旱地區中,周邊地區比其他地方的氣候濕潤,有利於生態環境 。
  • 濕地的豐富物產資源具有很高價值:
    • 濕地富產魚、蝦、藻類、蓮藕、蘆葦、藥材等,是相當重要的農業、漁業、牧業和副業自然資源。
    • 礦產資源。濕地中的泥炭是很好的燃料;濕地是重要的油田分布區域;鹼水湖和鹽湖濕地中有各種礦砂和鹽類資源。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9%BF%E5%9C%B0&variant=zh-tw

 

黑面琵鷺

黑臉琵鷺,台灣稱黑面琵鷺,又稱飯匙鳥、琵琶嘴鷺。因其扁平如湯匙狀的長嘴,與中國樂器中的琵琶極為相似,因而得名;亦因其姿態優雅,又被稱為「黑面天使」;屬鸛形目、朱鷺科、琵鷺亞科,琵鷺亞科族群全世界共六種,其中以黑面琵鷺數量最為稀少,屬全球瀕危物種類別之一。故當黑面琵鷺在每年10月至翌年2月渡冬時,東南亞觀鳥者會到處觀測關主其過冬狀況並統計數目。
特徵

特有的琵琶形的大嘴是琵鷺類鳥類共有的特徵,長的很像可能混群的白琵鷺,與白琵鷺比較,黑面琵鷺顯得體型稍小一點,面部的大片黑色裸露皮膚和短而蓬鬆的冠羽是黑面琵鷺主要的辨識特徵。繁殖期的黑面琵鷺冠羽和胸前的羽毛有明顯的黃色。

生態

通常單獨或成小群出現於海岸附近、河口、沙洲等淺水地帶。覓食時,以嘴在水中左右掃動,捕食水中生物。夜間覓食,於白天休息,台南縣曾文溪口為現今全世界最大之黑面琵鷺之棲息地。

觀光壓力

於日間進行黑面琵鷺觀光活動,恰好是黑面琵鷺休息之時,黑面琵鷺不堪其擾,且輕航機等水上活動均威脅黑面琵鷺之生存空間。

食物來源

隨著全球黑面琵鷺族群量的日益增多,七股地區的黑面琵鷺數量也逐年增加,野外是否有足夠的食物供給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參考資料
http://www.bfsa.org.tw/tc/spoonbill-1.php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BB%91%E8%84%B8%E7%90%B5%E9%B9%AD&variant=zh-tw